中风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吸烟能够直接导致中风与冠心病的发作。
1964年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中提到男性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更高,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吸烟能够导致冠心病的患者的死亡,是引起心脏病发作的独立因素,以致命或者非致命的心肌梗死或者是心脏骤停来显现。
吸烟促使心肌梗塞病人反复发作心脏病。在1980年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女性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并且提到了女性吸烟者同时服用口服避孕药,导致冠心病发作几率的实质性提升。
总体上来说,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70%的上冠心病死亡率,高2-4倍的几率患上冠心病,高2-4倍出现猝死的几率。
冠心病致死率与暴露在香烟中的情况有关,如每天吸烟的数量,最早吸烟的时间和每口吸烟的深度等有关。促使心脏病发作是多因素的,如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这些因素是共同作用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几率。
病理尸检发现,吸烟导致显著性的动脉粥状硬化。研究显示,吸烟导致主动脉硬化,同时也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吸烟者在进行了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手术,吸烟者如果继续吸烟,则与非吸烟者相比,需要重复手术的可能性大。
吸烟对冠状动脉发挥了急性与长期的不良作用。吸烟通过几种机制导致急性缺血与痉挛:心肌氧气供应与需求的不平衡,冠状动脉痉挛,高凝状态,增加血小板的凝聚与粘附,降低心室颤动的阈值。
1964年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中就吸烟与中风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吸烟轻度的增加中风的风险;1971美国卫生总署的报告中,通过对六个流行病学的回顾性研究得出结论,吸烟者在研究中与非吸烟者相比有较高的中风死亡的几率;在1980年的报告明确了女性吸烟增加大脑蛛网膜出血的风险;1983年的报告在分析评估数据的时候,发现吸烟增加年轻群体中风的风险,同时发现女性吸烟者增加大脑蛛网膜出血的风险,香烟合并使用口服避孕药,能够增加女性蛛网膜出血的风险。
在随后的研究中,对居住在夏威夷的8006名日本人的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吸烟者比非吸烟者血栓或者出血性的中风高出2-3倍,这种风险是独立的与高血压和冠心病无关。在1988年进行的有4225名受试者参与,长达2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吸烟独立的、显著性的增加中风的几率。同样的实验,参与人数为11893人,发现每天吸1-14支烟的,相对致命与非致命中风风险为2.2;每天吸烟25支以上的,相对致命与非致命中风风险为3.7;在女性分组中,蛛网膜出血的风险为9.8。 最终通过很多流行病学的研究,科学家指出,所有证据符合流行病学中风与吸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吸烟导致中风几率的实质性的增加,形成一种流行病学的因果关系,随着中风发病的年龄的低龄化,在一些特殊的职业中宣传戒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