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RVS系统构建基本路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专业的领域,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方向,在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下确定医生的工作资源投入,进而科学的界定不同专业的报酬,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哈佛大学William Hsiao博士的团队对单一诊疗项目进行研究,到构建整个RBRVS系统,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接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美国联保医保支付计划(Medicare Fee Schedule)。完成美国医疗财务管理局委托的第一期研究之后,Hsiao博士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医师在诊疗服务过程的工作投入是可以被可靠的界定和评估的。”但是,系统构建RBRVS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博弈。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工作价值如何衡量和平衡,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例如,外科的断指再造和胸部X光片之间,如何确定不同专业的工作资源投入价值。为了形成统一的价值尺度,在最初研究方法设定的时候,哈佛的研究团队和AMA的专业团队达成了共识,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是技术咨询团队(TCG:  Technical Consulting Group),成员由AMA提名,每个专业有3-5名专业小组成员。另一个是跨专业评估团队(CSP: Cross Specialty Panel)由34名TCG的成员构成,辨识不同专业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资源投入的诊疗项目。在不同专业中,先行形成工作价值尺度基本一致的基准目录,然后根据基准项目进行专业内其他诊疗项目研究与评估。

CPT编码有近万条,如此多的CPT编码所代表支付项目是否全部进行评估,是另外困扰研究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采用了回归的方法,对与医师工作价值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如工作时间、临床判断等,得到了全部诊疗项目的工作价值尺度(RVWs)。

从系统构建的步骤来看,William Hsiao博士团队采用了以下的步骤来构建整个体系。1、获取每个专业工作价值的原始调研数据。2、将每个专业的调研数据整合到统一的价值尺度中。3、根据估算的服务项目前后时间确定总体工作。4、将工作价值尺度数据与支付的CPT编码对接。5、外推没有评估的项目,得到所有专业诊疗项目的工作相对价值(RVWs)。

即便是采用了科学的方法体系,当1992年联邦医保(Medicare)正式实施这套工作项目价值尺度(RVWs) 的时候,引发了很多争议。既有针对研究实施的方法,还有针对整个结果的争议。例如,在第一期研究中,采用大范围的电话调研模式,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为了避免出现利益相关方的操作,样本取样是从AMA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存在医师对该调研病案不了解的情况,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度。但是,如果完全采用对诊疗项目非常熟悉的医师,存在操作和过高评估的问题。研究在两难的道路上徘徊,但是最终还是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议,1992年联邦医保(Medicare)实施了相对价值尺度修正委员会(Relative Value Scale Update Committee(RUC))提交的253个CPT编码的修订。1994年相对价值尺度修正委员会(Relative Value Scale Update Committee(RUC))提交了1000个工作相对价值,并且对300个没有涵盖的与载体定价的(carrier priced)(预防性的医疗项目)提出了工作相对价值尺度的建议。标志着RBRVS体系开始正式实施。

作者: 远景顾问

Business consultant, focus on improving peopl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