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早期,人们探索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基本模式的组织方式,与传统的生产不一样的在于,传统的以手工作坊为基本的单元的组织,没有更为细致的工作分工,生产效率低下。在大规模生产时代,逐渐处于被淘汰的地位。规模化生产,最终将商品的成本降到很低,以至于手工作坊的商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随着技术的进步,经历了蒸汽时代的变革之后,大规模的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为了追求规模效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规模越来越来大。在二战之后,借助于长期的经济繁荣,西方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巨型公司,这些跨国企业的产值,有时候生比一个中型国家的GDP还高。
近代的组织结构,无论是职能制、还是矩阵制,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都是工业化变革的直接产物。在很长时期,组织模式任然是基于分工、责任与协作的,近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创新与突破
组织结构就像是人体的骨架,一旦这个骨架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到组织的总体功能。前些年许多组织进行扩张的时候,对组织的管控、组织的权责没有进行有效的约束,其结果往往是盲目扩张,把企业的资源耗尽,最终把组织耗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组织结构是组织长期利用资源形成的路径,也是组织动用资源形成的。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的优化与进化。当组织战略不清晰的时候,其必然的表现就在组织的功能不清晰,企业不知道怎样更好的通过组织模式,有效的在战略的指引下动用企业的核心资源。
组织结构永远不只是一张组织结构图,而是一个路径与一张地图。在这个体系里面,有创始人的特质,创始团队的商业假设,有成功与失败的基因,有行政关系的关系,有外界对组织的接口。任何组织的创新,并不是有新的组织结构,而是先需要有这个结构的商业假设与内核。
组织结构是外显与内隐的结合,外显的方向,需要对外界的政治、资源、环境进行回应,内隐的方向需要高效的利用组织的核心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的、物力的、资金面的、商业信誉面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组织是资源的输入和生产服务成果的输出的黑箱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率。
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结构,这是社会与组织分工的本质决定的,从系统的角度表明了组织以哪种方式利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因此,理解组织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与视觉,需要站在文化与亚文化的层面,才能正确理解与构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