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小雨,但是高铁的票已经预定了,最终决定还是要去一趟凤栖山。
一早起床,在十点钟左右赶到街子古镇,进入古镇的第一家小餐馆,据说是查查面的创始人开的,点了一份凉拌鸡片一份冒血,吃饱之后,从街子古镇步行走到御龙桥,这里是唐朝诗人唐求的故里。唐求是晚唐诗人,留下的诗句不多,但因其诗句清新脱俗而流传。从御龙桥上走过,就到了康道的入口处。
到街子古镇的时候,绵绵细雨已经停了,但是刚刚走到康道的入口处,雨又下起了。在绵绵的小雨中,树叶被洗涤的格外的绿了,空气也格外的清新。

一路慢慢的在小雨中穿行,淅淅沥沥的小雨静静的洗涤着大地、树林、万物和灵魂。一路几乎没有什么游人,经过两个小时,来到了光严禅院,中间经过洗心池,才发现,上次来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景点的说明上,并未认真注意景点本身,这次才发现其实洗心池真的很平常,如果没有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此出家的传说,这个洗心池就是一个非常平常的小山泉。

不知道是什么再次吸引我到光严禅院,我想大概是上次过来,对寺庙的独特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进入寺庙的路上,忽然看见前面有“纯正不曲”四个大字,其来历据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光复中华,称帝,其幺叔朱五六在光严禅院清修,法号为发仁,法仁知悉侄子称帝后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处之,隐于山林。公元(1370-1373)年,朱元璋念念不忘叔父七年教诲之情,下旨全国各寺查访法仁和尚。蜀王朱椿在常乐寺见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但法仁不愿下山回京。朱元璋明知叔父法仁已成为高僧,不会为世俗所动,感慨万千之余便挥毫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赐与叔父。

再次来到光严禅院正门,与上次一样,看到山门的这块题字,就极为震撼。康熙帝的字中,渗透着一种霸气,一种真正属于帝王的东西,是无论多少时光流逝,必将永远流传的东西与精神。这次再访光严禅院,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进山门后,看到一口锅,这个锅上有铭文,刻着“皇锅”两字,这个是这么回事?
这个皇锅一对,是永乐帝亲赐,为生铁铸造,高约1.65米,直径为2.1米,可供2000余和尚吃饭,此皇器只在传戒或重大佛事活动时使用,据说,生铁皇锅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烂,拿去回炉炼铁了,据说,这个锅实在是太厚,几十号人,抡起铁锤砸的时候,那个声音在山谷中回响很久很久。
当我们爬到整个寺庙的最高处,在整个寺庙的最顶,有悟空主师庙,这个是与一般寺庙不一样的,这个悟空祖师究竟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
“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联隐“悟空”。 悟空祖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他早年就看空红尘,虔心向佛;在永乐皇帝登基以后,他从印度、西藏云游至此,法号“法仁”,赐号“悟空”。由于法仁住持的密宗修行博大精深,在他成正果、盘膝圆寂后,肉身被供入“悟空灵塔”,历550余年,不朽不坏,为光严禅院之头号镇寺佛宝。但是,在解放之后的历次运动中,“悟空灵塔”没有能够幸免。最早,据说,在土改的时候,土改队的队长,带领一泼人,把悟空祖师的肉身给毁掉了,只留下一堆白骨,好心的村民把悟空祖师的白骨收集起来,唯恐再次被损害,将其放在了观音殿的梁上,唯恐不测,结果到了文化大革命,观音殿被毁,悟空祖师的白骨不知下落。
在历史的浩劫中,光严禅院只有一样东西,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那就是《洪武南藏》。据说,公元1372年即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敕令在南京蒋山寺点校雕刻官版大藏经——《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于洪武三十一年完成,后于公元1398年刻成,但只印了两部。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叔祖父在常乐寺修行一事奏禀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下旨赐法仁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赐《洪武南藏》(计678函、1600部、7000余卷。解放初,在面临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时候,随古寺僧众的遣散,《洪武南藏》曾面临毁损,失窍等遭遇。当时崇庆县县长姚体信见了经书后,恳请文史专家鉴定,并请上级代管。这才使《洪武南藏》在当时国家无暇顾及而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抵省图书馆代管,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为其镇馆之宝。
从寺庙的下来的时候,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放着些残檐断壁,其中有尹昌衡的题词的对联,可惜只剩下其中的边,另外的在文革期间彻底给毁坏了。
在上古寺和下古寺之间的石壁上,刻有释迦摩尼八相成佛图,记录了佛祖成佛的整个过程,巨型石刻下面有西藏人民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的题词《释迦摩尼八相成佛图》。

从下古寺出来,游完了整个光严禅院,小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心情是很沉重的,如同远处的阴霾一样,笼罩在心理。走到远处了,任然不免在回头遥望下古寺,心想如此平静、如此平凡的寺庙,因为和皇室的种种神秘联系,在历史的进程中遭受的多么巨大的浩劫,但愿,这种历史的浩劫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