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mentorship)是一种正式的企业制度,导师是企业中资深人员,对企业中经验欠缺的人员进行某些方向的辅导,使经验欠缺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资深人士的经验。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认为导师过程是最为复杂的人际间相互作用过程,比培训、教练与咨询监督等人际关系过程更为复杂,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之后,是否达到了在辅导期开始前订立的目标,怎样衡量学员学习效果,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从企业导师制的本质分析,企业建立导师体系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学员与导师三方受益,那么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建立导师辅导效果的评估模型。
企业可以对导师制实施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可以从员工满意度、关键员工流失率、专利及新技术运用率、QC成果率等角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般而言,由于企业利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建议采用财物指标对导师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从导师与学员的辅导关系出发,从辅导计划制定、实施及反馈等环节对辅导整体过程进行评估。对辅导计划进行评估,从计划的明确性、针对性、计划是否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辅导计划与工作的相关性等角度进行评估;对学员与导师关系,可以从辅导交流的深度、时间、学员与导师双方得到的收益等角度对导师辅导效果进行评估;从辅导实施的收益,可以从导师与学员的互动过程中双方得到的有形与无形的收获进行评估,如辅导对提高工作效率、对学员职业成熟,导师得到的启发等方面对实施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