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尤其是针对员工个人层面的绩效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难题,当因特与谷歌使用OKR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之后,国内的咨询机构这几年纷纷介绍OKR体系,似乎OKR成为解决目前个人绩效管理难题的灵丹妙药。
绩效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绩效管理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于绩效管理的理念。民企推进绩效无非是为了更好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国企推进绩效是为了完成国资委的对国企的考核要求。
从民企来说,开展绩效管理,如果不配合文化与流程的变革,通常情况下绩效变革会失败。对民企而言,所有者的绩效管理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所有者是想把蛋糕做大,自己与员工共享的,一般而言,绩效管理能够很好的开展;如果所有者是想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好员工,采用胡萝卜与大棒的政策的,一般来说,最终可能会被绩效管理玩死。
OKR是针对知识型工作者的特点:知识型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有很强的自主性、知识型员工有很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知识型员工劳动过程难以监控、知识型员工劳动成果难于衡量、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并总结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的目标管理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从知识工作者的特点,比如,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等出发,从目标制定出发,形成了整个OKR绩效体系,继因特之后,谷歌权衡利弊最终使用OKR体系获得了好的商业效果。因此可见,OKR并不适用于程序性操作的职位,而是适用于研发类岗位,国内很多咨询机构鼓吹的花样翻新的OKR其实还是适用于研发等知识型的工作。
离开OKR背后的假设,进行OKR的推广必然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假设,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多国内的研发机构而言,很多大厂的研发人员可能具有这种自我实现的愿望,但是现实状况是很多研发人员将工作看成是谋生的手段,在996与007 的重压之下,所有的创造力与创新力都已经消耗殆尽,这种情况下,再来谈OKR的O(目标)并且还要与血汗钱挂钩,估计在这场博弈中所有的员工都会制定很低的目标(objective),来保住自己的饭碗。
总之,OKR作为知识工作绩效的一种衡量方法,绝对不是解决企业绩效管理难题的灵丹妙药,当咨询机构不顾客户的行业性质,大范围推进OKR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与难题,但参与OKR游戏制定的各方忽略了OKR背后的假设,必然导致恶性的职场氛围与工作法则,最终损害所有者的最终利益。